Menu
发布日期: 2017-12-11
“他一生的辉煌只有一次,但这一次已是传奇”
他曾是名优秀的水手,却在19岁考进了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师从当时丹麦建筑界的领军人物Steen Eiler Rasmussen和Kay Fisher。1942年毕业后,曾和瑞典建筑大师Erik Gunnar Asplunde和芬兰建筑大师Alvar Aalto共事过
与这些大师级建筑师共事是他最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但他却因不满于现状,选择了离开。对他来说,似乎只有周游世界,从不同国家、民族的建筑中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
于是从1948年开始了他的游历之旅,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这样一游便是十年。十年的游历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建筑学识,游学回国后便为自己设计了住宅。
联排式院落——金戈居住区
弗莱登斯堡住宅
澳大利亚是他游学的终点
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他
|
约恩·乌松
Jørn Oberg Utzon
0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曾倾注9年心血,却至死都从未亲眼目睹过,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
悉尼歌剧院
约恩·乌松(Jørn Oberg Utzon)
丹麦建筑师,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
悉尼歌剧院筹建之初,年仅38岁的乌松寄去了自己的设计图纸。当时的他在建筑界,并没有什么名气,他和妻子住在海边的小镇上。那一年他的小儿子刚出生,大儿子詹13岁,女儿琳11岁。虽然1945年已经成立了工作室,但他真正的作品并不多,要是勉强硬要算一个的话。或许就是他为自己建造的家了。
乌松在赫列别克的住宅
他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只是凭借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
乌松一直都清楚记得自己当初,设计悉尼歌剧院时的热情与冲动。“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画我的草图,要是哪里画的不对,我就用手把它们抹掉再重新画”
不久后,乌松为歌剧院,设计的“贝壳”方案,从来自30个国家的200多名设计师中脱颖而出
当祝贺电话打到他家时,乌松的女儿琳和他助手同时尖叫起来,他们喊着:“悉尼!悉尼!”,乌松问:“我是第三名吗?”他们回答:“不,是第一名!”
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时,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
但这个奖来得并不容易,据说在设计竞赛的预选阶段,乌松的设计图纸早已被淘汰
后来建筑大师埃利儿·沙里宁,一眼就着迷于他独特大胆的设计,硬是从一堆废纸中找出了乌松的图纸,他只认可乌松,并说服了其他评委
获悉自己的方案被采用后,意气风发的乌松举家迁往悉尼,打算从此定居澳大利亚
一家人受到当地民众和工党的热情欢迎,乌松也开始以悉尼歌剧院总建筑师的身份开始工作,然而上天总是不愿让你太一帆风顺,在随后的施工中,由于超前的大胆设计和高昂的工程造价,乌松和他的设计方案,成了当地舆论的对象
乌松最早提出的椭圆形抛物线的水泥屋顶设计后来被证实无法施工,他和设计施工团队又耗费了数千小时将设计转化为的半球形幅度设计。歌剧院特殊的造型使得建筑工程极为困难,再加上追求完美的乌松无法忍受丝毫的瑕疵,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建筑经费已经追加到980万澳元(近乎追加四成)。
在歌剧院逐渐成型时,它不仅成了悉尼的焦点,也不幸成了一个政治靶子
开工四年后,悉尼歌剧院初成形
上世纪50年代的悉尼还只是一个杂乱的工业城市,当时墨尔本被视为该国的现代文明中心,拥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在1956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拥有更高的国际声誉。虽然当时的新南威尔士州首长卡希尔表示歌剧院与政治无关,也不会因日后的选举结果而有所变化,但悉尼歌剧院最后还是被作为悉尼与墨尔本竞争的重点工程,成了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焦点。
乌松将图纸改了无数次,经费还是超出了预算,再加上与新上任的南威尔士州首长卡希尔不合,且无法继续支付员工工资等原因
乌松于1966年宣布辞职,他天真的以为政府会留他,但事实却打破了他所有幻想
“对他来说,不能继续建造歌剧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乌松的儿子回忆说.
失望的乌松,带着家人离开了澳大利亚,并发誓永远都不会再踏上这片曾伤害他的土地。当他要走时,许多悉尼当地民众甚至游行希望乌松留下,但民众毕竟不是政府
于是,这一别,就是永远。
乌松离开后,Peter Hall接任总设计师...
1973年,这座艰难出世的建筑,终于在第10个年头完工了。工程的整体预算从最初的700万美元,飞升到1亿美元。
(未完待续)
关键词: 悉尼歌剧院